百年沧桑后国风正日新
“做好药、做好人,以人为本的信念要代代相传,始终如一。”动情地说出这番话的老人今天迎来了百岁寿辰,他就是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永乐堂加工组、青岛国药加工厂的经理孙少伯。
尽管已是百岁高龄,孙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言语清晰。他是国风药业62年历史的传承者和见证者,在他深情目光的注视下,一代又一代的国风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济世救人的使命。
追溯到国风历史的源头,也就是国药加工厂的第一个十年,永乐堂传承的乐家老铺文化给企业打下了百年基业第一块坚实的文化基石。乐家老铺的“德、诚、信”文化使同仁堂历经300多年屹立不倒,达仁堂又将这个文化变成了更为易懂的“做好药、做好人”。
谈起当年永乐堂的经营之道,孙老先生感慨地说:“要做到‘道德为本,以人为本’,这是我父亲告诉我的一句话,我一辈子都记得。”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并不只是干巴巴的字眼,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底色传承于国风药业62年的发展历史之中。
当这些文化基因植入永乐堂,并传承到国风之后,“做好药、做好人”这一传统成为后来企业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正气歌”,也成为国风品牌的立身之本。
青岛是中国的品牌之都。置身在青岛这样一个适合品牌诞生、生长和发展壮大的土壤,国风药业从1998年确立“国风”商标和品牌开始,就踏上了培育品牌和发展品牌的道路。2011年11月,“国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从某种意义讲,企业的品牌力就是企业的生命力。国风品牌维护的着力点一是确保优良的产品品质,这是国风人视为生命的根基。二是诚信的经营行为换来用户的品牌信任以及品牌忠诚。国风文化在释放其辐射功能、扩大其张力时,唯一的使命就是不断厚植国风品牌的优势。”国风药业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孟庆敏说。
2010年以来,国风品牌荣获中国中药行业优秀品牌、中国中药行业企业品牌百强、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
2012年,国风启动了大型公益品牌活动“国风健康行”,邀请市民走进企业,体验中医药文化,了解中成药生产流程,感受“一粒药”的重量。五年多的时间,接待来自社会各界民众十余万人,赢得了群众的口碑:“这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是咱老百姓信赖的企业!”
无论路走多么远,企业做到多么大,“诚信”永远是国风人心中的一杆秤。“很多‘老青岛’都说,以前路过延安三路的中药厂,闻着中药材的香味儿,心里都感觉特别温暖。我们要靠诚信制药把这种幸福感延续下去。”孟庆敏动情地说。
“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国风药业一直与时代同呼吸,和国家共命运,勇做弄潮儿,始终敢为人先、既破又立,在变革中发展、在发展中突破。虽然经历了不少迷茫、挫折和阵痛,但越挫越勇,奋勇拼搏,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均做出了正确的抉择。”这是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总结国风药业发展历程的一段话,极为精当地概括了国风在改革浪潮中奋力拼搏的历史。
接过乐家老铺“德、诚、信”的一把薪火,从高密路82号、城阳外贸仓库、南仲家洼868号、延安三路101号,到西海岸的国风工业园,一代代国风人薪火相传。接过“国药当自强”的接力棒,国风完成了从一个中药加工作坊向现代化中成药产业发展的嬗变。
上世纪90年代,国风率先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在系统内第一个完成股份制改造、树起国风大旗,奠定了其青岛医药产业的龙头地位。进入新世纪,青岛国风加盟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位居中国医药类市值前列的A+H股上市公司上海医药集团的核心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国风步履不停;在发展的大道上,国风披荆斩棘。
跨海西迁之后,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厂区面积增大、设施设备增多,带来了企业运营成本的提升。加上连续几年,企业发展速度并不尽如人意,让盘活存量资产成为国风亟待解决的课题。
决策者认为,在企业核心价值链中,营销就是链上的“牛鼻子”。解决营销问题,才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其他环节同步发展。公司几经讨论和酝酿,开始营销变阵。“变革组织架构、调整管控模式、创新管理方式”被称为国风的营销三大变阵。
这个变阵不仅使国风营销工作开启了专业化的转型之路,使这支营销大军经历了市场大潮的洗礼,也使国风药业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拐点。“三大变阵”始终伴随着国风营销发展,正所谓“变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创业精神能吃苦,创新思维能实干,创客心态能开拓,创造价值能贡献。国风人用奋斗和汗水走出了一条改革之路,振兴之路。
“近五年来,我们工业、商业齐头并进,销售收入、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7年销售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均创历史新高。”国风药业总经理张聪自豪地说:“国风以现代中成药化学药的制造和销售为基础,以医药商业同步发展为侧翼,以大健康领域为拓展方向,到2021年,国风整体销售额要在2017年基础上实现翻番,成为工商一体的优秀品牌医药企业。”
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过程中,在市场调查、销售实战的过程中,国风逐渐认识并形成了这样一个结论:即使销售付出再大的努力,没有及时、过硬的新产品做支撑,企业也不可能站稳市场。
技术研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久发展力的重要因素。针对国家中药新药注册政策收紧、新药开发难度加大的现状,2009年,公司确定了以中药聚焦产品的二次开发和中药现代化为主攻方向,同时不放弃化学仿制药开发的科研定位。
二次开发的新概念是在本世纪初提出来的,相对于新药研发,它有周期短、风险低、事半功倍的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对此的定义是“中成药二次开发就是要赋予古老的中药以现代科技内涵”。
国风的研发人此时站到二次开发的前沿,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提出“支持市场、支持生产”的研发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培育自己的战略大品种。
聚焦大品种、战略品种的二次开发,是一个战略性的转折。“如果说前期二次开发注重工艺和质量标准的提升,现阶段的二次开发就是逐渐转向药理、临床的研究,以指导正确用药,获得产品更高的临床价值。”张聪说。
早在2006年,国风药业即开始了主打产品养心氏片的上市后再研究,确立二次开发战略后,聚焦养心氏片的“养心理论”研究和多中心临床试验全面系统展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清除自由基、舒张血管、抗血栓的机理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年来,适应上海医药集团“一品一策”战略的要求,国风先后确立了包括养心氏片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康复研究、PCI术后防心绞痛再发、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机制的临床研究等在内的11个研究课题,并全部纳入项目制管理。2017年,“养心氏片质量提升、药理机理及心脏康复临床研究”获青岛市专项资金支持。
公司对独家品种苦甘颗粒的二次开发同样非常重视。2016年,甜味型苦甘颗粒投向市场,扩大了适用人群。2017年,公司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平台,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苦甘颗粒质量标准升级、抗菌抗病毒药效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成果发布,研究表明,苦甘颗粒在抗H1N1等变异流感病毒方面疗效优于其他对照药品,并获得山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创新没有完成时。2017年,公司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山东中医药大学联合组建山东省中医经典名方协同创新中心,一项经典名方开发研究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基金支持。“在中药的提取分离上,下一步将采取更先进的手段,既能较全面地获取有效成分,又符合工业化标准化要求。”张聪说。
宝剑锋自磨砺出,国风研发人在随市场而变的时光中形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和营销再次双剑合璧,确保了企业的提质增效,开辟了中药产业的“蓝海”,促成了企业名优药品向大品种的转化,发挥出强大威力。
2015年,国风药业跻身中国中药行业科技创新型企业TOP10和科技创新效益TOP10行列,有14项发明专利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正式授权。2017年,红源达凭借多年来扎实的学术推广和高端学术引领,以及安全高效的产品品质,上榜首届中国OTC品牌营销创新案例,并与养心氏片双双获评年度最具市场潜力金砖品种。IMS数据显示,红源达已成为口服补血药、铁剂和所有联合用药品类中的第一名。
“祝国风发展得更快更好!”这是百岁老人孙少伯的深情祝福,也是一代代国风人的真切心愿。乘着中医药大发展的东风,国风将开启新一轮改革之旅,在实现中国梦、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华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