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苏轼的养生之道值得借鉴
宋朝大诗人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斥,就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是遭遇“乌台诗案”,多次被贬官外放,先后被贬到湖北黄州、安徽颍州、广东惠州,60岁高龄还进一步遭贬最远到了海南儋州,而当时那里还是不毛之地。在他晚年被流放海南期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那样的恶劣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心情愉悦,照样了官邸生活。
要问苏轼遭到那么多折磨,身体应该不会太好,可为什么仍然能够享受比较高的寿数,说来与他生性豁达,淡看忧患,即便身处逆境,仍然总能自己排解,当然有关;但也还与他热爱中医药,懂得养生之道有很大关系。
苏轼有一篇谈养生的文章,他假托说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养生良方,其中有“药”四味。说是“药”,其实是几方面养生好习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什么叫“早寝”,就是夜晚早早睡眠,不要因酒宴欢娱而贪晚。“安歩”就是走路,不坐车,当时富贵人家出门都讲究坐车。“晚食”就是推迟吃饭时间,等到感觉饿了才吃,吃的时候才会感觉像吃肉一样香。按苏轼的解释就是“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像“安步当车”“晚食以当肉”,也许你会说这只是对待穷困不得不如此的办法;但从养生之道来说,可不能那样简单理解。
苏轼的四味“药”中首要一条是说的是以“无事”为贵。什么叫“无事”,对照苏轼生平看,我以为从苏轼政治主张说,他认为改革是需要的,但应该是循序渐进式的,以有利民生为本,因而他反对王安石“冒进”式的改革。如果从苏轼多次遭贬的生活境遇说,他希望能够求得生活安定,平安无事最好。
苏轼在这篇文章开头就说明他平日里饮食不奢侈浪费,每顿饭不过是“一爵一肉”,“爵”是酒具。遇有尊贵客人来到
,宴席上再丰盛也只不过是三倍于平日而已,只可以少,不可以再多。有谁召唤他去赴宴,事先就告知主人自己的饮食习惯,如果不按他说的做,酒肉多了,就一定会劝止他。要知道宋代发明酒的蒸馏制作白酒方法,饮酒风气很盛,苏轼能劝人少饮酒十分难得。
这样做为什么?他认为“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人体是依靠肠胃来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中医讲究人体靠气的运行,气是一种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人体之气的生成,是人体各种脏器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所谓“宽胃”意思就是饮食要清淡,荤素粗细要合理搭配,同时也不可吃得过饱。所以说“宽胃以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都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他还说要“省费”,就是节省钱财。
苏轼认为每饭“一爵一肉”最主要还是为了“安分”。什么叫“安分”,儒家讲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要“安身立命”,清心寡欲,“各守本分”,包括饮食习惯上也应该遵守本分,不可“暴殄天物”,这才是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福分。
苏轼的养生之道对我们今人来说,抛开他说法当中的封建理念不说,从生理卫生的养生之道来讲,未尝不有好多值得我们吸取的地方。比如,按时入睡,早睡早起;时常走路,锻炼身体;饮食定量,不暴饮暴食,注意荤素搭配,注重有饥饿感;还要少饮酒。尤其是在社会上声色货利充满诱惑的时候,从精神上要能开朗豁达,遇到忧烦能排解,有应酬能节制,有诱惑能自律。
苏轼的养生之道值得总结吸取。而另外,苏轼也有教训,他懂点中医,但不应该自己有拉肚子的毛病也不去看医生,自己找偏方,喝起人参、黄芪、茯苓汤,结果大泻不止,终于耽误了医治,一代大文豪就此结束了生命。清代陆以湉所著《冷庐医话》说道:“士大夫不知医,遇疾每为庸工所误,又有喜谈医事,孟浪服药以自误。如苏文忠公事可惋叹焉。”怕的是对医学只是一知半解,却又孟浪服药以自误,这样的经验教训,对今人也是很值得注意的。(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