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保健亟需专业中医师
如今,民间中医非常火热,众多的养生专家应运而生,就连没有进过医学大门的人,只是在网上或是书本中读了一些关于中医的知识,于是乎都成了“中医专家”。仿佛举国上下都懂中医,没有学过医的人都敢给人治病,都敢给人活血通络。中医养生瘦身馆更是在社区遍地开花。走进这些养生馆,作为医者一定会感慨良多,只有三四张床,一大堆罐子就可以称之为中医养生馆,可是却没几个从业人员真正学过中医,更不用提有医师资质了。这些工作人员多半只是学习了几个月拔罐、刮痧和按摩技术,背下几个穴位,知道几条经络而已,就可以大谈中医,对所有顾客都用同一种方法。辨证施治无从谈起不说,就连最起码的预防交叉感染也没法做到。然而,许多百姓非常喜欢用拔罐和按摩等技术养生保健,因此,尽管这些养生馆收费并不低,缺乏相关资质,但是依然开得红红火火。
笔者以为,中医虽然是接地气的医学,但是养生馆火热到这种地步,说起来,原因应该是基层真正有中医资质的专业人士太少。全国掀起了一股吃中药、拔罐、刮痧、推拿和按摩的高潮,而我们的基层医疗机构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所以才有这么多打着中医大旗的民间养生馆应运而生。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社区应承担好预防疾病的主要职责,当务之急是应为社区配备些中医医生,用实实在在的“望闻问切”方法来为百姓服务,加上拔罐、按摩和刮痧来预防疾病,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让百姓享受到真正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在近日召开的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贯彻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对中医药人才培养也做出了统筹规划,将通过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高水平中医师;探索“3+2”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试点,为基层培养大批实用型中医类别全科医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4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8个。近5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共培养中医类专业毕业生15万余人。国家还先后开展了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为1016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和64个中医学术流派建立了传承工作室,有效地传承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组织开展了两届“国医大师”评选工作,评选出60名“国医大师”,在行业内外和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有其特殊性和自身规律。总体上说,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经典研读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反复临证实践是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思辨感悟能力是人才成长的特质;跟名师、言传身授是加快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