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冬至为藏之终,生之始,故也称“亚岁”,重要性仅次于除夕。
“其夜,家奉前并主人卧室燃灯达旦,主家宅光明,攒火围炉,合家共坐,以助阳气”。
古人为顺应阳气刚萌动的天时地理,冬至这天要关闭城门,关闭市场,停息战事,禁止喧闹,因此,冬至夜为一年中最安静的长夜。
按照南方的习俗,冬至与清明节一样重要,都要祭奠亡灵。一年中,除夕、清明、七月十五与冬至,一共四次,怀念故人。
冬至祭天祭神从唐宋开始逐渐演为祭祖的活动,叫“祭冬”或“拜冬”。 冬至祭祖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俗传冬至动土百无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则不宜随便“动土”。因此,人们多选择在冬至这天给祖坟添土或竖碑,传说是给祖先整修居所。
添土竖碑后,再在墓前摆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礼致敬,以缅怀祖先功德。而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
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供三牲(猪、鸡、羊或鱼)。到子时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
北方俗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其实,《燕京岁时记》的说法也是“冬至馄饨夏至面”,因为馄饨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正应合冬至一阳初生。
吃馄饨之俗与道教纪念元始天尊诞辰有关。道教的说法,元始天尊即盘古,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成时,状如鸡子,混沌玄黄,是盘古游于其中而开天辟地。
南宋周密的《乾淳岁时记》中,明确记载冬至节吃“百味馄饨”。冬至日短,天色昏蒙,又是阴阳两气交替变换时,意象上也适合馄饨。“冬馄饨,年餺飥”,一碗馄饨有十余种式样,所以称“百味馄饨”。餺飥即面片。
严宵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穟灯花似梦中。
民间《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周易》以阳爻为九,九九实际上是阳气壮大的一个过程。到五九,飞龙在天,阳盛阴衰,天就暖了。
古人在冬至来临前,绘制《九九消寒图》:自冬至日起画梅花一枝在窗上,佳人早起梳妆时,每日以胭脂随手画一圆,待九九八十一圆画满,梅花变杏花,推窗春色满园矣。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原料:乌鸡1只(约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盐适量,香菜段少许。
做法:乌鸡放入冷水中,烧开,焯去血沫;中药洗净,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好口。把乌鸡放人砂锅内,加入姜片、料酒和适量水,烧开后用小火炖约1小时,放精盐再炖约20分钟至材料熟烂,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乌鸡舒经活血、调节内分泌等功效,对老年女性大有益处。天麻、川芎、茯苓对神经衰弱的头昏、头痛、失眠等,均有辅助治疗之效,既能平肝熄风止痛,又能滋养镇静安神,与乌鸡等配合,补虚作用颇为明显。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